一场工业文明的完美蜕变,大华博物馆设计品鉴_展馆设计品鉴
基于城市更新发展模式的演变,位于城市重要区位的工业遗产更新越来越多的从物质环境的改造转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工业遗产的生产性功能退出,转变为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植入商业、娱乐或休闲等新业态。用空间设计去平衡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商业性空间的再利用,同时在各种保护性限制中实现当下商业建筑对体验性和时尚化的多重需求。让我们一起去揭秘网红打卡圣地——西安大华1935。
▲以上为项目实景图
大华1935的重塑历程
一、项目历史
二、启动革新
1、设计理念
“保留历史的痕迹,以线性和波普两个出发点为概念,保持工厂特质,对场地概念进行演绎,形成西安独特的商业文化中心”。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1万平方米,分为N区、E区和S区,总计有7个车间,包括:N1织梦车间、N2百戏车间、N3动力车间、N4日集车间、E1乐府车间、E2翰林车间、以及S1-5FUN享车间。
▲项目鸟瞰图
▲分区示意图
以“线” “xian”(西安的拼音)为主题, 用”线“串联起场所与城市的关系,串联起整个场地、串联起各处不同的功能。
2、动线布局
遵循商业逻辑对公共空间的格局及中庭的位置进行了整体及局部调整,形成更密集的商业流线结构,实现商业人流的全面渗透。
3、特色化设计
01、构建四大商业空间模式。根据原建筑空间形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针对合宜的商业定位,提炼出四种典型的商业空间模式:
一是集中式商业模式:以N1、N2为代表;
二是街区式商业模式:以N3、N4为代表;
三是影剧场模式:以E1为代表;
四是博物馆+商业模式:以E2为代表。
02、 空间挖掘空间
“面积潜力挖掘”在不影响营业空间的使用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对厂房本体空间进行详细的勘察,梳理出原厂房侧高窗的下部空间,通过增设夹层实现大部分机电设备隐蔽、高效的布置
“高度潜力挖掘”N3极限运动场由于原始建筑风管梁底标高较低,相对于使用功能净高都偏低,通过剖面分析,经过多方多次论证,决定充分利用原有地面管沟空间下挖发掘空间潜力,以满足新业态的使用要求。
▲以上N3极限运动场地实景图
03、工业风打造。在旧工业遗产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利用其内部空间尺度与工业感。保留各建筑重要的保护元素的同时,有限地使用新材料,通过精细化设计营造富有工业感的体验式商业空间,满足当下商业体验空间对年轻化和时尚感的消费诉求。
▲以上为项目实景图
作为工业建筑的记忆,“风道梁|桁架|牛腿柱”被完好保留和呈现。
▲以上为项目实景图
充满着时代烙印,“工业绿”唤起人们对当年纺织厂车间的记忆。
▲以上为项目实景图
工业元素:古铜色的锈蚀钢板、水磨石、青砖粉刷、清水混凝土、橡木色木饰面等工业元素,激活了整个大华1935,时间在此流淌。
▲以上为项目实景图
左侧三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与研究丛书重生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8年3月
在西安人记忆里,萧条许久的老纱厂重新焕发成为——聚合多元业态的潮玩商业综合体。据大华1935项目管理团队统计数据,目前已实现了出租率85%、签约7家西北首家旗舰店及多家年轻时尚的新业态,吸引了大量的消费人群。成为这个时代的又一“网红”打卡圣地。
▲地面细节图▲项目夜景图
大华·1935项目的建成,是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一个有益探索。项目最大程度地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注重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打造,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利用原有民用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材料相对衬,打造出传承了纺织文化、又具有都市时尚休闲相融合的多元业态大型综合文化中心。项目改造的落成,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更新再利用和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复兴了工业精神、激发了地区的活力,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和思考。
西安大华博物馆
西安大华博物馆位于大华·1935园区东侧,由原长安大华纱纺织厂老布场厂房改造而成,这栋单层大空间的厂房建筑体是大华纱厂迄今保留最完整的工业遗存之一,为西北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体钢结构工业建筑。漫步其中,大华纱厂的变迁历历在目,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印记深深烙在脑海。
▲大华博物馆
大华博物馆内部的展品,其实就是这座工厂的缩影。展品包括纺纱生产的机械、工厂模型图、经理办公室、纺纱工人的工作场景,纺织成品和衣物、甚至还有工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图。游客来这里,就如同在参观一家企业。
▲首任厂长石凤祥办公室场景
不过,这家企业与今天大多数企业不一样。在它起源的三十年代,这时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苦难的时期,内忧外患不断,人们苦不堪言。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企业,可谓是最艰难的创业了吧。
▲百年沧桑
它也是当时西北最大的纺织厂,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生产的物品,70-80%都供应给军需。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也曾是敌人的目标,多次被轰炸,是一座命途多舛的工厂。
▲时光隧道
这一时期,博物馆有模拟了情景再现,还可以看到当时抗战的激烈场景。解放后,工厂在各个时期进行了改制,直到2008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细纱机
从工厂变身为博物馆,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沉淀。这座博物馆确实没有贵重的金银玉器,也没有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但它是民族企业的一个典型。不同的人在这里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对于一些老西安人来说,它珍藏了一代人的记忆,一旦走进来打开博物馆的门,那些以往的日子便被打开。
▲织布车间值车工工作场景
对于普通的游客来说,这座博物馆也是了解老西安的一个缩影。西安几千年前的辉煌成就,让人们津津乐道,而近现代的西安,似乎都“活”在古代的余韵下。这里是一个让人看得更清更近的地方。